当前页面: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衡阳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4-01-17文档来源:

  根据《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依法治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民增收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主要成就

  1、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棉、油、菜、果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呈稳定发展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32.4万吨,比“十五”期间五年平均年产量增加21.1万吨,蔬菜、油菜籽、棉花、柑桔产量分别达到304.2万吨、20.1万吨、1.91万吨、7.65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29.9万吨、6万吨、0.21万吨、0.98万吨,大宗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粮食、油料、蔬菜总产分别居全省第2、第2 、第3位。

  2、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稻米品质大幅度提高, 2010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84万亩,比2005年增加 43万亩,优质稻覆盖率达51%;超级稻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210.82万亩,连续突破百万、二百万大关,经济作物逐步实现良种优质化,优质棉种覆盖率达80%,基本实现棉花品种杂交化;“双低”油菜比重提高到98%以上;名茶比重明显提高,优质时鲜水果成倍增长。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提升行动,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期末,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9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1家,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28亿元,年均递增50%。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1%,提高7个百分点。“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得到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共建基地135万亩、联系农户32万户。涌现了一批农产品品牌,古汉养生精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爱平牌活大猪、天天见牌梳篦、恒星地板、金雁优洁米、金拓天山茶油、金星咸蛋黄等65个省级品牌农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

  4、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七县市及南岳区均建立了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共有检测室836平方米,检测仪器设备171台(套),检测领域不断拓宽;组织制定了黄花菜、席草、香芋等特色农产品及其栽培技术规程12个标准,全部上升为湖南省地方标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达到12个,示范面积102.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达260万亩,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到374个,比十五期末增加331个。大米、蔬菜、茶叶、水果等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5、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按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的要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合理引导和规范土地有序流转,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6、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达2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150元,比2005年增加33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7.3%。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地力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物灾害仍然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的容灾、抗灾能力较弱。

  2、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不强;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少、市场拓展能力弱;农业经济外向度低,引进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快,规模不大,服务单一,不够规范;分散的小农经济制约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品牌、销售、技术衔接不紧密,在承接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转移等方面没有配套措施和必备条件。

  4、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依然脆弱。基层农技站办公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试验、示范工作经费,技术推广手段滞后,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5、农业总体投入仍然不足。尽管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加大,但存在着资源条块分割的现象,各级财政配套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等投入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有利条件

  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但我市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许多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好。我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2—18.1C,无霜期长达281—297天,年日照时数1583.7—1753.8小时,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年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主要农作物生长需水量最多的4—9月降雨较多。境内土地肥沃,水量充足,是稻香鱼肥的“江南粮仓”,是全国商品粮、猪、油重点生产基地之一,被国务院确定为湘南农业综合开发区,农业生产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

  2、发展空间大。我市现有耕地面积38.84万公顷,其中一等耕地占62%,二等耕地占25%,三等耕地占13%。近年来,随着农业耕作制度的调整,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二、三等耕地闲置较大,对这类耕地只要适当加大投入,改善水利灌溉条件,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就能收到很好的增产效果。另外,全市存在着大面积的一季稻,发展双季稻还有较大的空间。

  3、国家政策强。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中央1号文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的发展仍将受益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市农业将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不利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农业无论是在科技含量、现代农业意识,还是在经营体制、产业运作机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相对落后,加上农业投入相对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衡阳农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主要表现在:

  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我市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部分农民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导致耕作层破坏严重,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部分企业排污治污设施简陋,遭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和污染程度呈上升趋势。农业灾害频发,农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大涝大旱天气对粮食生产危害日益严重,病虫爆发成灾造成减产失收的现象时有发生。

  2、改革没有经验借鉴。当前土地流转机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不愿流转。部分承包大户怕政策不稳和市场前景不佳,不敢流转;专业合作协会发展不快,中介服务组织缺乏,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形成,不便流转。当前全省尚未出台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流转管理滞后,土地流转存在口头协议多、书面合同少、合同不规范等问题,不利流转。

  3、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压力大。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不高,生产大户不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弱化,务农人员整体素质下降,粮食加工相对滞后。全市粮食“商品少拳头、产业少龙头、销售少赚头”,加工企业不大不强,粮食深加工尚待起步,粮食商品普遍质量不高,名特优新粮食产品不多,大幅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压力较大。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农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的总体目标。

  (二)发展战略

  以发展新时期衡阳“基础农业、品牌农业和休闲农业”这三大农业建设为出发点,在保持县市区粮油生产能力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合理调整中心城区农业发展规划,把城区农业建设成为标准化的“菜园、果园、茶园、花卉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及流通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业的对外开放,构筑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目标,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三)发展目标

  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稳定发展粮、油、菜、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65亿元,比2010年增加202亿元,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比2010年增加3350元,年均递增8%以上。

  1、粮食作物

  “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4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350万吨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以上,总产310万吨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以上,占水稻面积的60%,超级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全市建设30个以上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基地、10个以上超级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20个以上高档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建设面积300万亩,其中水田270万亩,旱地30万亩。在衡阳、祁东、常宁三县市开展以杂交玉米为主的旱粮产业重点县建设工作。

  2、油料作物

  “十二五”期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确保260万亩,力争达到300万亩,平均单产120公斤/亩以上,总产36万吨以上,菜籽商品率60%以上,杂交优质油菜品种普及率达95%以上,衡阳、衡南、耒阳三个油菜生产重点县杂交优质油菜品种普及率达到100%。全市菜籽收益13亿元以上,初加工产值26亿元以上,精深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3、蔬菜

  “十二五”期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176万亩,总产300万吨以上;蔬菜总产值达50亿元,加工产值超过5亿元;基地蔬菜农残超标率控制在1‰以下。到2013年,基本完成新一轮“菜蓝子”发展工程,在四个城区新建专业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带动城镇专业蔬菜基地的扩展,逐步把专业蔬菜基地建设成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4、经济作物

  (1)茶叶:“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南岳云雾茶”和“京湘藤茶”品牌,开发“南岳云雾茶”面积13万亩,产量达到6500吨,全部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达80%,产品优质率达80%以上。开发“京湘藤茶”面积5万亩,产量达到3500吨,全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产品优质率达80%以上。

  (2)棉花:到2015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亩产皮棉125公斤,总产37500吨以上,力争面积、总产占全省10%以上,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建立杂交棉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建设年生产加工棉种100万公斤的加工厂一个。

  (3)席草:“十二五”期间,全市席草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000公斤,总产达到20万吨,总产值达6亿元。

  (4)水果:至2015年,在全市优势区域内新建高标准柑桔生产基地3.3千公顷,改造老桔园6.6千公顷,力争全市柑桔面积发展到33.3千公顷,年产柑桔25万吨,年产值3亿元;时鲜水果总面积发展到26.7千公顷,年产鲜果20万吨,年产值4亿元。

  5、农产品精深加工

  “十二五”期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递增36%。形成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税利过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1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税利过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0家;实现中国弛名商标和中国名牌零的突破,新创湖南著名商标和湖南名牌各10件,力争60%左右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到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建立年交易额30亿元以上,在中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聚散辐射功能的区域性农产品专业市场4家。

  四、对策措施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禁止滥占滥用耕地及耕地抛荒,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加大土地违法事件的查处,同时,实行种植业结构的可逆性调整,杜绝耕地抛荒现象的发生,确保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环境的综合治理,减少面源污染,大力实施农作物病虫害和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程建设,加强对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建设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确保粮食食用安全;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强耕地保养,建设好高标准良田和改造好中低产田,做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预警,实施“沃土工程”,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认真落实好国家支持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依靠政策推动土地流转,培植粮食种植大户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依托科技进步、农机化水平的提高,促进耕地从种粮散户向种粮大户转移,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形成“一地一品”的格局;加强良种的示范推广,引导农民推广种植市场适销的高产优质良种,加强高产优质节本配套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的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大力发展优质果蔬产业。重点建设好常宁市柑桔无病毒苗圃、衡南县云集镇高堡村柑桔种苗基地、耒阳市仁义乡纸槽村柑桔种苗基地、祁东新丰果业有限公司基地、鲜食枣种苗基地、珠晖求是果树研究中心早熟梨种苗基地、珠晖茶山、蒸湘长湖葡萄种苗基地、衡山县特色桃李种苗基地等7处种苗基地;按照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标准果园创建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建设好标准果园;改造老园,对衰老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调动果农生产积极性。在四个城区及县城周边建设好专业蔬菜基地,搞好规划对接,对新建专业蔬菜基地面积落实到村、到户,绘制成图册。进一步优化蔬菜品种结构,淘汰低档品种,增加无公害速生菜、绿叶菜及优质瓜果面积,加大特色菜的生产与加工。

  3、大力发展优质茶叶产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的支持,整合市级财政、开发、移民、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乡镇企业、国土、发改、外经、扶贫、水利、供销、商务、旅游、新农村建设等资金投入,抓好优质茶叶苗圃基地建设和良种示范工程建设,分别在衡南宝界、耒阳江头、常宁塔山和衡山贯塘、衡东大浦建立无性系无病毒茶叶藤茶母本园和苗圃,苗圃面积各80亩;在衡山九观桥库区、常宁塔山洋泉库区、祁东四明山林区、衡东大浦等建立良种茶叶和藤茶示范基地,面积各1000亩。重点宣传推介“南岳云雾茶”和“京湘藤茶”。通过茶文化节活动、经贸旅游活动、南岳寿文化节活动,利用电视、报纸、英特网等新闻媒体造势,大力宣传优质茶叶的营养保健作用,宣传南岳寿茶禅茶文化,宣传“南岳云雾茶”品牌文化,宣传本地茶叶企业文化,提高我市品牌茶的知名度,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在全国各地开辟营销窗口,建立衡茶专卖连锁店,兴建市级茶叶批发市场,改善包装装璜,创新茶叶产品,依托南岳旅游搭建“南岳云雾茶”展示、展览、展销平台,同时搞好“南岳云雾茶”、“京湘藤茶”与市内各机关部门、宾馆、酒店的招待用茶对接工作,弘扬衡茶文化。

  4、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产业。 “十二五”期间,大力加强优质良种引进筛选工程建设,依托本市科研单位,重点安排水稻、油菜、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等5个重大项目、20个类型的品种资源的引进筛选,引进植物新品种和新种质资源200个以上,引进相关的育种、繁殖、加工、包装、质检、储藏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20项以上;建设优质高产品种创新工程,重点建设水稻品种改良中心和蔬菜品种改良中心,全面加强水稻、蔬菜、果用瓜等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完善茶叶、柑类橙类柚类、桃李梨、葡萄、冬枣以及花卉、园艺新品种的选育技术装备条件,运用多种诱变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选育10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优质新品种;建设全市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育种新技术,选育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和新种苗,大幅度提高我市生物技术育种的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设新品种区试展示工程,重点加强衡阳市农科所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区试站和衡东、衡山等地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展示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优质良种繁殖生产工程,重点建设优质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种子、优质冬枣、柑橘、葡萄、茶叶、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种子种苗质量监控工程,在7个县市分别新建县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标准检测室;建设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工程,市本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能力达到60万公斤,县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能力达到100万公斤;建设现代种业信息网络工程,2011年重点开展衡阳市种业信息网络建设,2012—2015年全面完成12个县(市)区种业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实现全市种业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

  (二)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市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好18个农业工程项目,全面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进程。

  1、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湖南省衡阳市标准良田建设。计划投资10099万元,在衡阳、衡南、衡山、衡东、祁东、常宁、耒阳7县市建设标准良田17万亩,实现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200吨,年新增效益4275万元。

  2、衡阳市城区现代专业蔬菜基地建设。到2013年,在四个城区扩建专业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年新增无公害蔬菜6万吨。

  3、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湖南省衡阳项目区建设。计划投入项目资金18亿元(2010-2020年),“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以千亩连片为基准的标准粮田200万亩,2020年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年新增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

  4、衡阳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计划投入5000万元,通过项目建设,形成检测农产品样品10000个/年;检测土壤、化肥、农药、环境监测等分析样品4000个/年;其它检测分析样品2000个/年;培训技术人员200人次/年的能力。

  5、衡阳市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项目建设。总投资5001万元,建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 6800平方米、储备库库容6000立方米、具备储备救灾备荒种子500万公斤的能力。

  6、湖南省衡阳市农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和防治区域站建设。计划投入5068万元,建设疫情监测防治综合楼14931m2,施药器械仓库及辅助用房2556m2,网室890m2,工具房1051m2,标准病虫观测场130144m2,购置仪器设备19760台(套),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7、衡阳市蔬菜种苗基地建设。计划投入5000万元,新建科研综合办公楼3000㎡、组织培养室500m2、蔬菜种子贮藏库500m2, 新建蔬菜种苗包装车间500m2、建围墙2000m,修复原蔬菜大棚10010m2,新建蔬菜育苗温室8960m2、简易大棚6840m2;硬化基地及周边道路5300m2,架设基地供电线路300m。在1-2年时间内,形成能生产出优质蔬菜各类幼苗2000万株的能力。

  8、衡阳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计划投入5159万元,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和提高区域耕地质量监测能力,为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提供良好的土、肥、水质量信息,使土肥技术服务与耕地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准确。通过耕地质量区域性监测站统领各县市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全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为全市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农业生产、科学施肥提供耕地质量信息和相关服务,为全市肥料质量监督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论证提供检测技术支撑。

  9、衡阳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中国新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计划投入10000亿元,通过支持项目区个体农民,发展一体化的农村高效能源生态建设模式,使土地和生物能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园)经济高效化和生产无害化,从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项目区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项目可改善1.8万户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0、衡阳市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投入30000万元,完成衡阳市20%成建制村1050个村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任务,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11、衡阳市高支纱棉花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入4989万元,建立高支纱棉花生产基地20万亩,亩产皮棉125公斤;年加工棉种100万公斤。

  12、衡阳市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项目投入5100万元,实施区域包括全市“五县五区三市”,负责监管全市280个农贸市场和200多个农资批发单位及5000多个农资经营零售商经营的50多万吨农资产品。

  13、湖南省衡阳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计划投入5000万元,通过升级改造衡阳农业信息网和衡阳农信通致富短信平台,开通“12316咨询服务热线”,开办《农民之友》,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电话、电视等信息传播媒体各自的优势,通过加强公共数据库平台和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力度,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依托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

  14、衡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计划投入33100万元,项目建设单位涉及全市184个乡镇农技站和22个乡镇级涉农街道办事处以及4891个行政村,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办公设施、仪器设备、培训设施、试验示范条件设施等。通过项目建设,确保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办公有站房,有稳定的推广队伍,确保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15、衡阳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植保工程建设。计划投入5952万元,完成土建面积15380 m2。建立市、县两级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药械储备库4100m2,乡镇药械供应维修站11280m2,购置仪器设备、施药器械48649台套。建立专业化防治组织1500个,培训机手25970名,每年完成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360万亩。

  16、衡阳市继续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投入5000万元,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对13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学员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训学员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员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农村而奋斗的责任感,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种培训,并熟练掌握1-2门技能和一定的法律常识和外出打工基本知识,促使农村劳动力向“技能型、智力型、品牌型”转变,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

  17、衡阳市超级稻增产工程项目。计划投入5404万元,实施超级稻增产工程,使具有高产优质的超级稻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确保粮食安全。

  18、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计划投入25000万元,重点建设优质稻、优质生猪、湘黄鸡、双低油菜、油茶、黄花菜、烤烟、席草、茶叶、蔬菜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培植金雁、绿海、金拓天、南天、天福、爱平、京湘藤茶、东方牧业、湘旗农牧、逢缘草艺等十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天天见、绿海、酃渌、开福、三和、金雁、金鲲、京湘、环球、逢缘等十大农产品知名品牌,打造1-2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到2012年,全面完成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任务,妥善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做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的配备,根据要求核定编制后,实行实名制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低于80%,县级农技推广机构配备1—2名推广研究员和与匹配的高、中、初级的专业技术人员,乡镇农技站长必须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同时改善办公条件和设施,并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对一线农技人员的考核,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机制,将农技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技员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强化基层农技员“服务三农”的第一责任。

  (四)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和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优势产品流通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规划,引导市场建设合理布局,积极指导市场实施升级改造工程;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行业协会,推动市场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完善、落实全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农产品运销环节的税费负担;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配备必要检测设备,充实检测技术人员,完善检测报告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口。

  (五)加强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为主体,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站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职责明确、装备精良、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配备质检技术人员10-15人,配套设施能满足各类仪器设备和产品质量检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站配备质检人员4-6人,配套设施能满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环境条件要求。在建设布局上,基本形成市级质检机构综合性强、县级机构基础性明显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网络;在检测范围上,满足对我市主要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环境及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施质量检测的需要,检验检测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检测能力上,能按各种标准对农产品质量、工艺、性能等参数进行检测,基本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在技术水平上,市级质检机构通过省级机构审查认可和计量认证,县级质检机构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测要求,并通过省级计量认证。

  (六)推进农业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进程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抓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促进农业管理由行政手段向依靠法制为主转变。加快农业立法普法步伐,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加强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设施,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强化农业执法,加大依法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的执法力度;广泛开展农村法律咨询服务,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不断拓宽农业综合执法领域,从现有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领域向基本农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环保等其它领域延伸,将综合执法范围从行政处罚向行政许可延伸。

  (七)加强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系统,继续实施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推进农业技能鉴定,完善农民培训的运行管理制度,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八)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群。积极扶强做大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加工运销企业来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市地方特色的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通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向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创新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扶持壮大龙头加工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投入产出机制,做好生产与销售的衔接,发展订单生产。充分挖掘现有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降低农业投入品的消耗,实现低碳化资源循环利用,提高附加值;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大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鼓励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依托产业,依靠基地,建设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各具特色的龙头加工企业,并积极探索“产销联结,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组成企业集团,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业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产加销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产业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将龙头企业、观光园区的建设与生产性项目有机结合,建立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基地,为旅客提供各种果园、菜园、花园及农业科技园等观光景点和农业、农庄、农民等农字头的旅游产品。

  (九)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继续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以“两个趋向”统领“三农”工作,优化和完善各项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发挥实效。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主办单位:365bet备用网址888 技术支持:捷报科技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延安路22号,蒸湘区红湘北路98号 联系电话:0734-2899610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15093号